close
張館長今晚的簡報分成三個部份,前段主要講淡水的城市規劃與公民教育,中段講文化保存的價值,後段則從建築的角度談歷史步道。而讓我比較有感想的是張 館長對城市規劃的想法,他提到地方快速的發展造成地方焦慮,當淡水捷運線開通後,淡水每年湧進的觀光人口高達470萬人,其中280萬人集中在淡水老街, 在人潮帶來錢潮的吸引下,城市的面貌開始轉變,淡水越變越不像印象中的淡水。加上缺乏前瞻性的都市規劃,使得眼精的建商取得離河岸邊最近的土地蓋成觀海大 廈,然而這樣的開發卻遮擋了其後方住家觀海的權力,而這樣案例再次提醒了我,原來視野景觀也應該是屬於公共財的一部份,淡水河是屬於全民的,建商為了商業利益,臨靠著河川建築高樓大廈,等於就是霸佔了淡水河的一角。張館長這樣一提,也讓我想到十三行博物館也有類似的情 況,博物館的時空隧道,原本可以透過觀景窗遙望觀音山上的大坌坑遺址,但因為當地工業區的建築高度未予以限制,結果此遙望大坌坑遺址的視野就這樣被阻擋, 失去了當初建築設計上的意義,更失去了遺址在空間上的對話。因此,台灣對於視覺景觀與建築高度的限制似乎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與觀念的轉換。

而淡水地區在蓋了那麼多的高樓大廈之後,淡水的移入人口應該隨著增加,但實際的人口址增加兩千多人,而此代表了在淡水地區買房子的人只不過是來炒地皮,而炒地皮的結果只是讓房屋的價格越來越貴,讓實際需要住屋的民眾負擔更沈重。

另外,館長也提到對於這些文化資產要懂得講故事,如果只是去背去記文化資產的歷史資料,我們很難去背誦,當我們解說時聽的人也會覺得很無趣,對於解說,很重要的就是要懂得講故事,透過故事來引發聽著與解說者的想像,才比較容易吸引人願意去了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b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