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聽了黃金博物館館長上的一堂課,他提到過去台灣的金屬工藝技術相當的純熟,但是卻不懂得做設計。如今台灣的設計正蓬勃發展,但很多的設計概念只能落實在平面的設計上,也就是說設計與技術之間,產生了無法連結的落差。

當然,這裡所提到的主要是指金屬工藝的部份。而這也讓我想起有一次坐在老師的車上,跟老師問了一個問題:「為何台灣工藝技術所做出來的產品都那麼缺乏美 感」,這個問題尤其發生在日常生活中常遇見的、比較大眾的工藝器具,比如說路邊的攤子,遮雨棚、廣告招牌、鐵皮搭建的屋頂或牆壁、圍牆,印象中的都是很粗 線條的、只求達到符合功能性的技術產品。

這個問題若從從經濟的層面去考量,或許可以得到若簡單的答案,那就是要便宜而又可以符合功能所需的產品,通常就是造型簡單結構還算OK的東西,因此有可能造成今天這樣的局面。

但是從《城市的遠見》系列-古川町的介紹中,日本工匠在進行木屋建造的過程,會在斗拱上設計本身特有的雲飾造型,表示此棟木屋是其作品,而這樣的做法除了表明可以對此棟木屋之建築設計負責之外,相對地在某種程度上也彰顯自己設計的風格與自信。

因此工匠們總是精益求精,而且設計的每一家都有每一家自己的風格。

回過頭來看,台灣的工匠似乎沒有這樣的文化。而沒有這樣的文化形成,是因為消費者沒有這樣的需求?或許是工匠們對自己沒有這樣的要求?

或許是這兩個因素一氣呵成的成果,也或許這是進入工業化,整個環境只求快速經濟發展的結果。

因此,台灣跟日本的差異其實就是在美學的設計上以及對於工法的堅持上,簡單的說就是對自己所作的產品有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b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